關銀屏張星憶馮永 作品

第0947章 暗爭

  “那陛下之意是……”

  曹叡看向劉放,微微一笑,緩緩地說道:

  “劉中書,吾素知你善作偽書。吾之意,便是由汝依此信,增添文字,務必把內容改成孫權向我大魏稱臣之意。”

  “然後再送至蜀中諸葛亮手中,以間兩國。”

  劉放連忙道:“臣遵旨。”

  “陛下,諸葛亮怕是不會那麼容易上當。”

  孫資提醒道。

  他倒不擔心劉放篡改書信的能力。

  劉放仿他人筆跡,幾可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甚至就算是增添文字,也能與上下文相通,毫無阻滯。

  他擔心的是,此舉怕是達不到陛下所期望的目的。

  曹叡淡然一笑:

  “若是沒有孫權收一千匹戰馬這回事,那自然是無法令諸葛亮起疑心。”

  “但這一次,孫權怕是沒有那麼容易解釋清楚。畢竟吳人素來無信,吾知,諸葛亮亦知……”

  如果說那一千匹戰馬讓孫權佔了大便宜,是堂堂的陽謀。

  那麼這一次,就是陰謀。

  真中有假,陰陽相間,最是能夠迷惑人。

  即便不讓能諸葛亮起疑心,亦只要能讓蜀人有所不滿,這便足夠了。

  這等暗爭,需要長久的努力,和不懈地堅持。

  曹叡也沒想著一次就能離間蜀吳二國,但只要次數多了,兩國有了裂痕,總會有讓大魏抓住機會的一天。

  “陛下英明。”

  孫資明白了曹叡的想法,眼珠子一轉,建議道:

  “陛下既然提到了戰馬之事,何不也在吳人送上來的明珠寶物上做些文章?”

  曹叡一聽,連忙大感興趣地問道:“哦,孫中書有何計策?”

  “前些日子,洛陽流言四起,其中定有蜀人細作所為。”

  “陛下何不把從吳人手裡拿到的明珠寶物,故意示人,以證明此乃吳人稱臣所獻。”

  “想必那蜀人細作見之,定會把此事報於諸葛亮,到時與書信相互印證,且看那孫權如何自辨?”

  曹叡與劉放齊齊喝彩:“妙計!”

  魏國君臣三人又商議了一番,確定沒有疏漏,這才把此事定了下來。

  然後曹叡又拿起一封密奏,再次示意廉昭遞了下去,略帶嘆息地說道:

  “揚州刺史王凌又來奏摺了,只言滿寵擊敗孫權後,日益驕橫,對朝廷又頗有怨言,自謂功大,封賞不足。”

  “又言彼非宗親,在揚州卻多行收買人心之舉,恐有不臣之心,兩位中書如何看?”

  王凌與滿寵素有嫌隙,這是眾所周知。

  所以王凌會上書彈劾滿寵,這並不意外。

  但陛下此時卻拿出來問他們兩人的意見,足以說明陛下心裡怕是又起了顧忌。

  孫資起身離座,躬身長揖,誠懇道:

  “陛下,滿寵者,三朝老臣也。清廉嚴法,勇而有謀,故武皇帝和文皇帝皆重之。”

  “當年陛下讓其以前將軍之位督揚州諸軍事,汝南軍民戀慕,大小相率,奔隨道路,不可禁止。”

  “由此可見,滿寵愛民之心,素來如此,又怎麼能說是到了揚州才收買人心呢?”

  “今正是國家用人之際,滿寵去年才敗孫權,乃有大功,若是陛下現在就疑之,則天下之士又如何為國家所用?”

  “臣願意擔保,滿寵必無二心!”

  劉放也跟著孫資同進退:

  “陛下上一次令滿寵回京,滿寵曾自稱年老,不願再回揚州,此已證明心聲矣!”

  “陛下親自勸導,這才讓滿寵重回揚州,現在若是再生事端,則未必顯得陛下出爾反爾。”

  隨著曹休與曹真兩位宗親重臣的相繼去世,魏國外軍數十萬大軍,皆由外姓人所掌。

  再加上曹叡根基不穩,對掌軍之將的事情猶為敏感。

  不過劉放孫資兩人掌機要由來已久,既然孫資敢以身家給滿寵做擔保。

  再加上劉放所言甚有道理,所以曹叡也就熄了派人前去調查的心思:

  “吾豈會心疑三朝老臣,不過王凌與滿寵相爭,吾恐為吳人所趁耳。”

  “陛下,吳虜屢次進犯合肥,從未得利,由此可見,王凌滿寵二人雖不和,但仍能戮力抗賊,無須為此太過擔憂。”

  說到這裡,孫資猶豫了一下,繼續說道,“倒是幷州刺史畢軌,先是逼反胡人,後又兵敗塞外。”

  “陛下僅是斥責一番,卻仍讓其任幷州刺史之位,怕是有所不妥。”

  “不若依蔣護軍(即蔣濟)所言,調其回京,任中樞之位,也免得再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