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銀屏張星憶馮永 作品

第0527章 民亂


                 “兄長,不知南鄉那邊還要訓出多少士卒?”

  黃崇問道。

  “加上從錦城回去的四百人,再抽六百人吧,湊夠一千人。”

  三萬多人中抽出一千六百人服役,聽起來很多,因為後世大多數國家普遍都不會超過一比一百。

  但對於三國時代來說,這是不多的。

  後世有人說蜀漢諸葛老妖窮兵黷武的罪證之一,就是兵民比例是一比十,導致蜀漢民不聊生。

  可實際上,無論是大漢,還是東吳,亦或者是曹魏,兵民比例基本都是在一比十上下浮動,所以說,這個真要算罪證的話,其實大夥都是一個鳥樣,所有人都在窮兵黷武。

  至於民不聊生的說法……特麼的整個三國時代竟然還有民能聊生的地方?

  只能說,是看哪個當權者治理民生的手段更高明一些罷了。

  所以拿南鄉和別的地方比,南鄉兵民比例一比二十,確實不算多,還可以抽調更多的人。

  但帳不是這麼算的,因為南鄉是一個產金蛋的地方,抽調太多的人手,一旦影響到正常的生產秩序,就是一萬個士卒都未必能彌補回來。

  再加上此次到越巂,馮永又抽了一部分業務骨幹過來,準備搭建越巂各個基礎工作,南鄉那邊的人手已經略顯緊張。

  幸好土鱉明白人才的重要性,開了學堂之後,白天給學生用,晚上給職工用。

  夜校的開展,各項技術的公開培訓系統,還有南鄉特有的“傳幫帶”風氣,讓他手裡儲備了相當一部分的技術骨幹。

  再加上底層的那些奴工們,有著強烈地入籍願望,可以彌補抽調骨幹產生的缺口,讓技術骨幹可以很快地把新人重新帶出來。

  別人都是看到南鄉是個撿金子的地方,卻不知道,馮永最看重的,還是自己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供應體系。

  可以說,南鄉現在就是馮永手裡的基層人才培育基地,就連那裡的士卒都是南鄉系將領手裡的未來基層軍官,不能對它大抽血,否則就是得不償失。

  只是這個軍中基層骨幹的培養成本有點高,讓馮永有些心疼。

  “傷殘不能再上戰場的士卒,傷好後注意安排好,如果願意,那就儘量把他們安排在越巂,畢竟這裡是新開之地,馬場需要不少的管事。”

  “跟他們把道理講明白了,若是回南鄉,雖然不愁吃穿,但從長遠看,以後的前途未必能比得過在越巂。”

  有生就有死,有傷就有殘。

  越巂的開發和建設,需要大量的管事,基層管理人員,甚至是骨幹,具有相當的組織性,又能認識常用字的退役傷殘士卒,是極為合適的人選。

  這也算是給他們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畢竟要讓別人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放心上陣殺敵,馮永在這一方面從來都是不遺餘力:別人上陣拼命了,他才能安心在後方過小日子。

  “還有,這次回到邛都,要記得讓底下的人開展討論,特別是那些傷亡的情況,如何能更好地殺敵,如何能更好地避免傷亡,都要好好記下來。”

  “整理成冊,然後在全軍推廣,這件事很重要,子實和意致,你們兩人一齊抓這個活,必須親自抓,不得假手他人。”

  學習經驗才能讓人更好地成長,吸取教訓才能讓人更快地成長。

  想要讓南鄉士卒少死人,開展戰後總結那是必須的。

  這是南鄉士卒有別於這個時代的士卒的地方,他們可以不用像其他士卒那樣,需要自己在戰場上十數次甚至數十次地總結活命的經驗。

  十數次甚至數十次地從戰場上活下來,多少人能有這種運氣有?

  這麼一比較下來,前幾年的辛苦培養,其實都是值得的。

  “諾。”

  黃崇和王訓齊齊應道。

  此次南鄉士卒出動,行動迅速,每戰必前,悍不畏死,足以說明兄長的軍中操典是一部難得的兵法,更說明兄長胸中是極有韜略的。

  雖然兄長在軍中立的有些規矩讓人覺得很是奇怪,但想來定是別有深意。

  “剩下的,就按南鄉早先制定好的規矩辦。”

  南鄉其實早就為這些情況制定過詳細的規矩,只是這一次是南鄉士卒第一次正式大規模出動,馮永顯得很是重視,所以這才嘮叨了好久。

  黃崇和王訓站在那裡仔細聆聽,沒有一絲懈怠。

  兄長身上的權威日重,平日裡還好說,但一涉及正事,總是讓人感覺到和平常不是同一個人。

  交待完這些,馮永走到水渠邊,把腳上的泥巴洗乾淨,然後把放一旁的木屐拿過來穿上,對著遠處的夷人小孩擺了擺手,露出和藹的笑容,指了指魚簍。

  夷人小孩連連點頭,露齒而笑,拍了拍胸脯,用不太標準的漢話喊了一聲,“大人,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