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零一章 老子化胡,提出資本主義理論基礎

  洛克的學說得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歡迎。當然,有些人乾脆比他激進,認為當其他哲學轉向神性時,中國哲學卻一直關注著人。所以,歐洲人始終在用神性論的目光注視人性,而中國人則從人性論裡發掘出了神性,認定“我就是神”,造成了根本性的差別。

  他們這些研究結果,一直到幾百年之後都被沿用。只不過後世的歐洲人,自己都開始反對理性和啟蒙思想,因此換了個方向,藉此攻擊中國了。

  當然,除了孔子,老子也是歐洲人吹捧的對象之一。“自由放任”這個詞,最早就是魁奈和他的追隨者們,對“無為”這個詞的法語翻譯。

  按他們這個思路,甚至可以說老子和孔子是自由主義先驅,儒道兩家才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源泉……

  而後兩個問題,影響也同樣巨大。

  “原初語言”這個概念,一度頗為流行。把這個概念完善起來的,正是另一個著名清吹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的思路受法國“國王數學家”、耶穌會教士白晉的影響。白晉等人推崇《易經》,認為這裡面的遠古知識,啟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易經裡用來表意的漢字,則是具有神性的“一切發明之母”,是所有知識的真正的鑰匙。

  這個想法其實充滿了天主教的神學邏輯,但萊布尼茨等人對此深信不疑。他們聲稱漢字是哲學性質的,應該加以引進,把歐洲文字也變成這種知性符號。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雖然沒能成功,但對《易經》的鑽研卻有了成果,給他的二進制算法提供了靈感。這更是加強了眾人的信心,讓他們更加相信易經真的有用。

  但這種行為,負面作用也很大。按後人的總結,萊布尼茨的夢想,已經威脅到了歐洲文化存在真理的可能性。因為按他們的理論,歐洲的那些拙劣語言距離真正的知識太遠,是不可能發展好哲學、也包括自然哲學的。

  但從後世的情況看,科技發展和語言的關係,就是一點關係都沒有。連英語這玩意兒都能當國際學術語言,牛頓都不敢這麼想(牛頓自己也不用英語寫書)。而萊布尼茨知道了估計都能給氣活過來……

  而如果這兩條,還是威脅“西方權威”,第三點乾脆就是直接否定“西方歷史”本身。那個時代,主流學者們往往十分反對教會提出的“古埃及——古希臘——羅馬——西歐”這種“法統”,認為“古希臘”和教會,都是哲學發展和人類啟蒙的絆腳石。很多人因此反對亞里士多德,甚至否認原本的古代歷史,認為必須把它們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