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十六章 義識、籌學(三)

    “仲方兄對在下的改革可有見解?”

    衛懷與楊懷繩坐在淮清橋旁的茶肆裡,擺上棋局,正下到一半。

    “某以為,改革不必先談世弊,當革人心。”

    楊懷繩輕輕提了一個子。

    “此話何講?”

    “人心不古矣!”楊懷繩嘆道,“今人不知修身養德,皆不通禮樂,以致先賢之道,盡數損敝,故教化不興,至於數代,國祚因之短命也。”

    “所以,按你之見,該當如何?”

    “應重整禮樂,於各地修繕古廟,行祭祀之盛事,且使各處尊奉古法,力求重行周代之禮樂制度。”他說罷,又走了一步棋。

    “仲方兄啊,周代制度既已廢千年之久,其法度早就不合適宜。若存其禮樂制度,豈不宗法、井田諸類,均要起用?按懷之見,改革需廢舊換新,不可抱殘守缺!”

    楊懷繩苦笑著搖搖頭,並不回話。

    “我能說一句嗎?”

    衛懷剛下了一個子,便聽到自己身後有人說話;回頭一看,一人倚在一旁,輕輕地微笑著。

    “您這棋下錯了……應該在這邊……”他說著,指著棋盤上的一處,“您在這不就能沖斷了嗎?”

    “你是幹什麼的?”這番話讓楊懷繩惱怒了,他騰地站起來,“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你想要賣弄棋藝,找人下去,別打攪我二人弈棋!”

    “都是讀書人,你脾氣怎麼這麼大呢?!”那人被說得臉紅脖子粗,用眼睛死死瞪著楊懷繩。

    “你想幹什麼?”楊懷繩抬起拳頭來,厲聲發問。

    “好了,好了,仲方兄……”衛懷趕忙起身,按住他的胳膊,向他使了個眼色:冷靜一點。

    “都不是粗鄙之人,何必動怒……”衛懷勸慰那人道,“敢問足下名姓?”

    “您還好些……”那人不屑地一瞥楊懷繩,才轉臉和衛懷說:“在下姓夏,名元龍,字人英。”

    “久仰大名!足下可是附近那所書院的先生?”

    “您知道我?”夏元龍心下一驚。

    “前些年在國子監的時候,就知道有位夏人英勤於訓導學生,被書院請了去,不期今日相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