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天河瀑布雨

 長江流域的汛期在六月下旬至九月, 按照這個時代的歷法,就是五月下旬至八月。


 如今的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區種粟,八月起開始成熟。如今七月中旬, 正好是粟已經結穗灌漿,可以望見豐收的時刻。


 去年剛遭遇了洪災,好不容易靠著野草樹葉和黴爛的糧食捱過了這一年, 農人眼巴巴地看著粟即將成熟。


 六月沒下暴雨, 七月處沒下暴雨, 再過半月就能收割,天怎麼就陰了?


 此時農人還心存僥倖。


 雖然天陰了, 但也可能暴雨下個幾日就結束, 很快就會放晴,說不定連收穫都不會耽誤。


 但李冰知道, 洪災會來已經是事實,已經沒有僥倖。


 後世人都知道, 所有水脈是一個整體。上游普降暴雨, 下游即便是大晴天也會遇到洪峰過境。


 此刻治水最難的是,人們無法理清一條河所有的水脈,只能頭痛治頭足痛治足。只有整個華夏統一之後, 中央王朝才可能派人去探查水域,將河流上下游支流都記錄在地圖上。


 古代每一張水域地圖,都包含著無數金錢、時間、汗水, 甚至人命。因為那些水域圖全是靠雙腳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中,花費幾年十幾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踩出來的。


 在戰國時代,一條河流上下游可能分屬不同國家。《春秋》中曾經描述過兩個國家因為修築水壩時利益不同, 所以不了了之, 結果遭遇洪水時全部被淹的故事。


 而戰國各國都恨不得把對方的堤壩全扒了, 整體性的治水更加無從談起。


 還好李冰需要保下的產糧地——成都平原,受長江干流洪水影響不深,不用看楚國的臉色。


 成都平原分屬長江流域的岷沱江水系,其遭遇的毀滅性洪水最主要來源於岷江、沱江、大渡河、青衣江。這幾條支流恰巧都在蜀郡的控制範圍內,這才給了李冰治水的條件。


 現在治水之事還早。李冰初來乍到,前面已經離開蜀郡回秦地的郡守光是安撫蜀民,教導他們耕種就已經竭盡全力,探查水域的事當然不能指望他。李冰本來此刻應該處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階段。


 幾千年的時間,四川水文情況發生了劇烈變化,但好在“成都平原的毀滅性洪水主要來自於岷沱江水系”這個結論仍舊是正確的。


 所以朱襄建議李冰,派人在幾條主要河流上游支流匯聚處觀測降雨情況。


 早十幾日前,觀測站點就陸續告知成都,幾條江的匯入支流陸續有暴雨,有的地方甚至已經持續了七八日降雨,造成了山洪爆發。


 在成都平原還沒有降雨的時候,圍繞成都的幾條河水已經穩步上漲。一旦成都也開始降暴雨,水流恐怕短時間內就會漫過堤壩。


 蜀郡最主要的城池就是成都。成都很早就成為一座大城池。秦國置蜀郡之後,郡守府就在成都。


 張儀、司馬錯等人仿造咸陽城擴建改造成都城,蜀郡的豪強和秦國派來的幾乎所有排的上號的官吏都住在成都城內。


 李冰最大的願望是保住堤壩不毀,最次,他必須保住成都城。


 李牧來到蜀郡後,在李冰的支持配合下,迅速接管了蜀郡全境營防。有些不太想聽從李牧這個“趙人”調遣的秦將,嬴小政將王令借給李牧,李牧毫不留情地將其全部處斬,根本不聽“我是xx家的人”的話。


 蜀郡閉塞,李牧和李冰只要互相沒有間隙,軍政權力合一,他們幾乎可以一手遮天。


 歷代大型徭役除了徵發民眾,軍隊承擔徭役重任也是自古有之。除了防備楚國的軍隊不動,李牧幾乎將所有能動用的兵員都拉到了需要防守的堤壩處安營紮寨。


 他們早就開始加固加高堤壩,用於填補堤壩的滾木和沙袋也已經準備妥當。


 朱襄特意將從蜀郡徵發的兵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並且不厭其煩地告知他們,現在守衛堤壩就是在守衛他們的家園。一旦這一處堤壩被淹,今年蜀郡再次糧食全面減產,他們的家人都會餓死。


 朱襄一邊疏散沿線老幼病弱,一邊向沿途民眾宣傳,請求他們也協力幫助修築堤壩。


 有官吏不解:“長平君,只要徵發徭役不就好了嗎?”


 朱襄的言語隱藏著冷酷:“只提徵發徭役,他們不會為了堤壩赴死。”


 即便有人知道嬴小政的身份,但嬴小政年幼,朱襄是蜀郡能說得上話的地位最高的人。雖然他沒有擔任具體職位,但蜀郡的軍政一把手李牧和李冰都願意聽他的話,其他官吏自然也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