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二百三十章 鎮雄

二百三十章鎮雄





因為朱燮元看到了王爾善斷糧後從大方後撤時給朝廷的奏摺:“烏蒙、芒部與安效良、奢崇明為安酋所餌,合四省之土司以抗我,我獨以孤軍撐持於危難中……”





在這份奏摺裡,王爾善提到了五股力量:烏蒙、芒部、安效良(烏撒)、奢崇明(永寧)、安邦彥(水西)。不過,顯然王大人的結論與事實嚴重不符。首先,這場叛亂是奢安並起,王爾善認為奢崇明與其他人都是被安邦彥所餌,自然是大錯特錯。其次,除了安效良部,烏蒙與芒部並沒有像烏撒的安效良那樣舉族皆叛,一兩個寨子的人跟了叛軍這個很可能有,但不能就此說整個部落全反了大明啊!當然,大禍臨頭,把敵人往死裡誇大是大明官員們的一貫做法,王爾善自不能免俗;不過王大人雖也算親臨一線,但卻並沒有像朱燮元那樣與孫杰、羅乾象並肩而戰,周圍都是張芳、解忠仁、陳其愚那樣的人,因此,其認知還是浮在表面上,沒有真正紮下去,各種誤判和兵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安效良不必說了,安邦彥的死黨,是奢安之亂的三號人物。烏蒙部羅乾象介紹過,是設白的孃家,安效良的正妻安氏無子,因為安效良與安位關係好,設白和兒子安其爵總是受安氏的欺負。朱燮元叫安其爵承襲烏撒土司,烏蒙全族便歸順了大明幫設白去搶烏撒,此刻已是盟友。至於最後的芒部,則……等等,怎麼好像以前沒聽過什麼芒部?





沒聽過就對了——因為芒部早已四分五裂成了一盤散沙,各寨子都是各過各的,好久都沒有能夠號令全族的領導人物了。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一個部落,芒部可以算名存實亡。





芒部是地名,同時也被用作部落名稱。嘉靖年以後,那裡設了府,於是部落還叫芒部,而地理上,那裡變得赫赫有名——鎮雄府!





之所以赫赫有名是因為各寨子間的亂戰,亂成一鍋粥那種——有人說,明廷取“鎮雄”其名,也隱隱有“震懾群雄,你們都給我老實點別再亂打了”的含義。長達百年的亂戰不能細說,否則會是一篇至少幾萬字的長文且與主旨無關,簡而述之,不外乎幾個親族間為了承襲土司之職殺個你死我活。主要是隴氏家和祿氏兩個家族,再加上大明的地方官無事生非挑撥離間,以及朝廷的亂點鴛鴦譜,百多年不停地打下來,偌大的鎮雄府竟生生被折騰成無主之地——兩大家族的人,連遠親帶認的義子乾親,全死絕了!剩下的各寨,最大的人也不滿兩千,誰都沒有號令各部的能力,於是雞犬之聲相聞各安其事,反倒落個清淨。





張鶴鳴撫川時,孫杰偷襲畢節衛,便是取道鎮雄府。大軍過境,各寨主都知道若是倒向安長老純粹是嫌自己命長,因此都是裝聾作啞沒人給安家送什麼信,所以孫杰出其不意,畢節衛一鼓而下。





朱燮元孫杰等人在成都府商定的方案是一整套連環計:叫沾益隴氏和烏蒙兩部去打烏撒、勞順帶了半數成都中衛的人馬,又徵發了萬餘民壯打了孫杰的旗號大張旗鼓地入黔(孫杰放心不下,最後還是把親衛營撥給了勞順護送朱大人)、自率主力故技重施再次取道鎮雄府給奢崇明的援軍設伏、羅乾象領令伺機偷襲赤水衛……





最後,聽完羅乾象對各部的介紹,再結合自己掌握的朝廷方面的各種信息,朱燮元琢磨了好一會兒,口裡喃喃唸叨了幾句:“沾益隴氏、芒部隴氏、祿氏……”羅乾象剛剛想解釋此隴氏非彼隴氏,被孫杰踢了一腳於是知趣地閉了嘴,朱燮元衝他們擠了擠眼狡黠地一笑,隨手又扔出一顆好大的胡蘿蔔——給沾益隴氏又追發了一道正兒八經的公函:本撫聽說鎮雄府為隴氏襲封之所。本該擇賢而立,然軍務繁忙,你是隴家出來的,幫著找個族人承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