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二百一十章 中伏



            二百一十章中伏

狼煙嫋嫋。

貴陽以北二百里處的養龍坑是個寬達數里的水潭,夾在群山之間。這一帶水草豐茂,景色秀絕,不僅是著名的天然牧場,更是個熱鬧所在——傳說,坑裡有龍,每到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那龍便會從潭裡飛昇出來行雲播雨。儘管誰也沒見過,但傳說有鼻子有眼的,當地百姓們在收穫後總要預備不少果品五穀投入坑中報答。

“養龍”之說,由此而來。

十幾裡範圍內各個山頭上傳遞消息的煙火堆已陸續熄滅,只剩下幾處餘燼,向湛藍的天際偶爾升騰出縷縷毫無意義的淡淡餘煙。

這些煙火堆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安邦彥率領總數超過十萬的奢安聯軍在貴州揭竿而起,除了分兵四五萬四處出擊,連下龍里、甕安、偏橋、普安、安南諸衛,再用兩萬人圍貴陽,其餘的三萬精銳全被他埋伏在這片大山裡。

由奢崇明父子統領。

他們已在這裡等了三日了。

他們在等一個人:張芳。

駐紮在遵義的總兵官,張芳。

安邦彥算準了李經武大人會在貴陽有警後第一時間調張芳馳援——養龍坑則是遵義到貴陽的必經之路。

於是他調了三萬人馬交給奢崇明,叫他在這裡設伏。

果然,給他們等到了!

作為平播州楊亂後鎮守叛軍老巢的最高軍事長官,張芳大帥壓根兒就瞧不起周圍這幫蠻子:絕大部分人連甲都沒有,更不懂排兵佈陣,打起來就是咿咿呀呀怪叫著往前衝……不就是一群猴子麼!猴子還能上樹呢!哦,好吧,他們倒是也能上樹,而且爬得不比猴子慢。哼,那又怎樣?若是散在山裡確實不好找,張大帥也沒心思跟他們玩什麼捉迷藏,啥,野戰攻城?哈,不是找死麼?幾輪箭射過去便躺下一大片!再然後調幾個鐵甲鏗鏘的步隊結成方陣壓過去砍,這仗不就贏了?哪個還敢造反?分明是給咱老張送人頭賞錢啊!

所以在駐守遵義的這段日子裡,張大帥自己動手裁軍了。

張芳的裁軍當然不是為了給大明省軍餉,相反,朝廷兵部那裡隔三岔五接到的還盡是張總鎮請兵請餉的報告。什麼諸蠻環伺啦、危機四伏啦……翻來覆去全是些不著調的車軲轆話。也難怪,讀書人最好的出路當然是科舉正途、有才華卻時運不濟的嘛,投去哪個巡撫、知府衙裡做幕僚、再不濟的找個知縣給他做西席好了——積累些人脈和官場經驗,以後還可以給子侄謀條出路。給武夫當師爺的,你還能指望寫什麼好文章出來?莫通篇錯別字就很好了。所以這些報告都被大人們扔在一邊,有不少甚至看都沒看過。

對此張大帥心裡明鏡似的,其實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大明官場就是這樣,你若不停地要,儘管他們不會給,但也不怎麼會打你的主意動你的腦筋、你若不要,呵呵,興許明天就有人過來“勘核”,然後糧餉上就是攔腰一刀!

因此,張大帥的裁軍說真也真,說假亦假:你說他裁了吧,兵部的兵冊上一個人都沒少,時不時還要多請一些兵額——被罵一頓駁回那是另一碼事,反正武將被罵是家常便飯,大帥也不在乎、你說他沒裁吧,足足八個戰兵營還剩下三個有刀有甲的,另外五個營的人都被大帥收了衣甲刀槍跟輔兵們一起種地去了。楊應龍被剿滅後那麼多無主的大好土地,大帥豈能不物盡其用?

接到李大人的調兵命令,張大帥拍著大腿樂壞了:水西緊挨著遵義,只要把安邦彥打跑了,自己的軍屯能擴上足足一倍都不止啊!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完全可以藉機把兵員的數目再擴上兩三倍——大軍平亂,看那幫文官還有啥理由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