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四百零九章 黃河水清,李元昊死,天下大吉

四月十日,趙駿順黃河北上,早上七點鐘出發,下午六點鐘就到了八十公里外的滑州。



正是傍晚時分,黃河水流並不算特別湍急,泥土湧動,滾滾黃沙流淌。



他們在滑州當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四月十一日,在朱巽、劉彝以及滑州知州、縣令的陪同下,視察了當地水利。



“知院,自運河開通之後,不僅從河北至河南的交通方便許多,同時也讓大河水流量下降不少。”



滑州知州笑著對趙駿說道:“以前一旦遇到暴雨天氣,上游漲水,下游必定會被淹,現在好了,去年夏大河水量暴漲,有了運河後南岸並未被淹沒。”



雖然運河是由朝廷頒佈的項目,並非地方自主,但運河開始修建的慶曆六年恰好是他的任期,這也無疑是他的功績。



趙駿笑道:“這運河修得確實好處多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你卻沒有講。”



“額”



滑州知州忙道:“下官愚鈍,還請知院解惑。”



趙駿看向城外運河兩岸。



滑州原本只是一個黃河南岸的下州,只有滑州、胙城、韋城三個縣城,面積小,耕地也少。



究其原因在於河流少,包括後世都只有一條大功河。



現在開通運河之後,從滑州到南面京畿路的方向,又修建了大量引流渠,甚至還分出好幾條運河支流,灌溉田地,為此又多了很多農田。



而且除了農田以外,沿岸村鎮也頗為興盛,為來往船隻提供夜晚住宿、吃飯等服務,漸漸有了商業。



趙駿說道:“這運河一開,此地百姓用水灌溉農田,開墾了不知道多少田地。來往商人晚上需要住宿,又養活多少店家,養活了多少百姓,這些你都沒算過。”



“是是是。”



滑州知州連連說道:“是下官糊塗。”



趙駿強調道:“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不是空話。交通便利,運輸方便,才能興旺發達。州府還是要加倍努力,要多為民生考慮才是。”



“是是是。”



滑州知州不斷點頭,雖然趙駿的話並不重,甚至能感覺到一種勉力的語氣,可他卻已經是汗流浹背。



這位年輕的知院據說今年才34歲,但他給予的上位者氣息和那種壓迫感卻是實實在在的,一言一行之間,如同一座大山般撲面而來。



或許在常人眼中,高高在上,幾乎已經是普通人能看到最高級別的知州縣令這類官員,在知院眼中,也不過是螻蟻罷了吧。



視察了滑州,趙駿的船隊就沿著黃河東去五十餘公里,在四月十二日抵達了濮陽。



這裡是整個黃河治理的中心區域,因為歷史上黃河決堤就在這裡,濮陽東面的商胡口決堤,原本東去的黃河北流,淹沒了河北下游大片土地,以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當趙駿抵達濮陽的時候,澶州知州和濮陽縣令前來迎接,並且一同而來的還有被賈昌朝委以重任,為黃河口總工程師的高超。



高超大概四十上下,他原本只是個普通修河工人,但因為提出了三節壓埽法而被賈昌朝重用。



此刻濮陽城西小吳村,這裡就是歷史上第二次回河失敗,導致黃河再次改道,從原來的橫隴東流道,改為北流河道的地方。



正是這一次改道,造成河北下游變成一片澤國,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死傷慘重。



“知院。”



小吳村河堤邊,高超指著遠處向北徐徐流淌的黃河支流道:“治理大河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堵、疏之間皆有奧妙所在。當初為了修這條支流,我們動用民夫超過三十萬,連通廣濟渠、漳水、胡蘆河等三條大河,十餘條小河,耗時近兩年,總算是完工。”



“嗯,我不懂治水,只知道治水只有堵和疏兩個辦法,像束水衝沙的策略,本質上就是堵水,然後再利用水的衝力把沙土沖走。”



趙駿點點頭道:“專業的事情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朝廷不會插手你們如何治理,但我希望你們確定方案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因為哪怕專業的人可能也有失手的時候。而一旦失手,哪怕只有一次,造成的危害就會極大,可能是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人無家可歸,你們明白嗎?”



“是。”



高超心中一凜,拱手應下。



趙駿隨後又觀看了北流河,以及南分流河。



現在的黃河治理工程其實就是按照趙駿當初提出來的分流以及束水衝沙的辦法。



朝廷在河北與河南挖了七八條河流,包括運河,花費超過千萬貫,動用民夫超過百萬次,耗費可謂是非常大。



這也就是趙駿這些年改革措施有方,讓朝廷國庫富裕,否則的話,按以前大宋朝廷的情況,大量費用要用於軍事,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來治理黃河。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雖然現在並非黃河汛期,但趙駿看了黃河水流量,在非汛期的時候水流量下降了不少,可以說效果顯著。



即便是到了夏秋汛期,以這些河流的分流能力,想來也能夠承擔起這麼大的水流量,讓黃河不至於氾濫。



四月十三日下午,趙駿又參觀瞭如今黃河治理工程最重要的一項。



濮陽東城外的商胡口。



商胡口在景佑元年其實就已經決堤過一次,導致黃河改道,由黃河故道轉為橫隴道。



所謂的三易回河,其實就是把黃河從橫隴道改回商胡道的過程,大宋三次作死,三次失敗,讓黃河禍害一方。



此時商胡口處,就看到黃河在這裡再次分流,一條往北走橫隴道,一條往東走商胡口故道,而且顯然走故道的水流量要比往北的大許多。



“當年大河改道,以致河流往北偏移,雖然最終還是流入渤海,但造成沿岸百姓損傷巨大。”



高超說道:“朝廷高度重視,賈相多次來河口視察,提出了束水衝沙的辦法,在橫隴道修築堤壩,合龍口鎖水,又在商胡口收緊河道,讓水流衝擊河床底部泥沙,最終清理了很多故道的沙土,讓大河能夠再次轉回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