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三百九十五章 確定國慶日,為百姓服務



            大宋慶曆七年八月,經過約三個月的反覆措施、修改、討論,最後終於有了結果。

八月十六日中秋節後上班的那天,趙禎正式下詔書宣佈了幾件大事。

首先自然是宣佈改大宋為中華公民宋帝國。

自此大宋有了全稱,平時簡稱可以是大宋或者中國皆可。

接著是確定二月二十六日為國慶節,全國將休假七日。

這一天舉國歡慶,慶祝失去了百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迴歸,華夏故地再次一統。

因為那天是范仲淹在擊敗耶律宗真之後,揮師北進收復燕雲的日子。

一月二十四日范仲淹只是擊敗了耶律宗真,收復了幽燕之地,此時雲州和瀋州還在遼國手裡,還算不得真正統一。

直到幾日後范仲淹兵分兩路,一路揮師北上,一路大軍東進。

因為八十七年前的正月初三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日子,正月初四是趙匡胤率軍回到開封,控制汴梁城,正式登基為帝的日子。

大宋建國日是在大年初四,這個時候還處於天聖節假期,再搞個國慶節加上正月十五上元節,一月就真不用上班了。

畢竟他是婉約派,詞風比較婉轉含蓄,而國歌需要的是豪邁大氣,自然不能清調柔美,只能另找他人。

所以綜合這三點,再加上范仲淹是在二月底收復的燕雲十六州,那就剛好把這一天當成國慶日。

而且慶祝的也不是建國,而是慶祝大宋邁入統一國家的序列。

因此也算是隱晦地提及政制院以及朝廷諸部才是國家的中樞,政令下達的發號之所。

因為宣德門是南門,進去之後就是南宮。雖然南宮也是皇宮的一部分,可這裡是政制院以及一些重要部門的辦公場地。

本來填詞的任務晏殊想來,但他寫了幾次趙駿都不滿意。

皇帝在這裡即沒有居所也沒有書房,連上朝的垂拱殿都在北宮。

顯然有點皇室影子,但不多。

因此最終也只能選擇二月底做國慶日。

之後就是確定國旗、國徽、國歌。

因而最後找了位汴梁寫曲的大家,又讓人填了詞,幾番修改,一首曲調恢弘,氣勢磅礴的歌曲出爐。

因為二月和三月是農忙時期,搞個節假日會耽誤農活。

國歌的話就相對簡單一些。

像北宋一年七十六天假裡,二三月份只有二月十五降聖節有三天假期,其它節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和年初。

事實上如今的君主專制也算是君主立憲下的二元君主制,還沒有完全君主立憲而已。

其它日子又沒有什麼重大事情發生,哪怕是趙禎的生日跟收復燕雲十六州比起來都不算什麼吧。

一是古代一月份假期最多,光新年假期、天聖節假期和上元節假期,就有二十多天不用上班。

即便是上元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該幹農活還是得幹,因此倒也不算什麼大事,耽誤不了幾天事情。

然後就是二十四節氣假期,林林總總,下半年加上年初的那段時間,幾乎每個月都有假,只有二三月份假期最少,就在於這段時間要應對春耕。

可也趙駿沒有辦法。

並且還有立春、人日兩個放假一天的節氣假,再多個國慶日,那一月就不用幹活了。

國慶日總歸要有個理由,而且還必須是重大理由。

好在如今大宋生產力強大,加之農民遵循的是自然規律而不是國家節日。

上面的龍要特別強調的是並非代指皇室,而是指遠古時期“龍”為華夏圖騰,為華夏精神象徵,因此大宋國旗合稱為三辰龍旗。

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憲法、新規、章程之類,奠定了大宋從封建制度國家過渡轉變到如今君主專制的現代化國家。

從四月份開始,節日上陸續有天祺、寒食、清明、乾元(趙禎五月份生日的節日)、端午、天貺、中元、七夕、中秋、重陽、授衣等十多個傳統節日假期。

國徽的設計才總算有了一點皇室影子,上面是三辰龍旗,下面是汴梁皇宮的宣德門城樓。

大宋國旗底色是紅色的,象徵大宋火德;左右兩側各有一條龍,象徵著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中間則有日月星三辰,寓意為《左傳》:“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本來趙禎是建議選在大年初三或者初四定為國慶日。

二是正月初三本來就有天聖節,自然不需要再加一個國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