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五章 遼宋戰爭打響

趙駿顯然在下一步大棋。

如果能夠控制濟州島和對馬島,那麼宋朝的船隻往東可以直接前往日本的石見地區,無需繞遠路。

往北就能到高麗的珍島,也就是後世全羅南道,甚至還能到釜山。

這樣一來,通過日本產的銅礦、銀礦、金礦,以及高麗的礦產資源,完美地能形成一條貿易三角路線。

既高麗和日本可以通過本地礦產,來換取大宋的銅錢、服飾、書籍、茶葉、香料、絲綢、瓷器、文房四寶、繪畫等物品。

知識和文化是無價的,大宋如此慷慨地對外輸出自己的學識,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高麗和日本付出一點礦產資源,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所以只要先進行完成據點建設,等將來大宋擊敗遼國,軍事實力強大起來之後,宋日高自貿區就很有可能以後在耽羅島和對馬島成立。

屆時大宋獲得了數不盡的礦產,日本和高麗將得到宋朝的商品,並且還能夠從先進文明當中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改變落後局面。

對於三方來說,簡直是秦始皇摸電線——贏麻了。

當然。

前提條件是這兩方都必須要承認學習到的是漢文化,而不是自己一拍腦袋就認為是自己祖上傳下來的。

少偷東西少申遺,不然大宋的堅船利炮,可不會手軟。

不過顯然宋彩和粟健想不到那麼深層次的東西,他們都以為趙駿只是希望能加深大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往來。

他們都是商人,那自然是舉雙手贊同。

更何況日本官方雖然跟宋朝交流不深,可民間由於崇拜唐朝的緣故,作為唐朝繼承者的宋朝同樣崇敬,因此日本民間對宋朝也非常仰慕,非常歡迎宋人去日本。

接著趙駿又從宋彩和粟健那裡瞭解了一下日本現在國內的情況,還有當地的民生、經濟、農業以及控制石見地區的一些權貴首領之類的資料。

目前還處於宋遼對峙階段,宋國不可能大張旗鼓地往東出海發展。否則不僅遼國可能會干預,高麗和日本的官方也可能牴觸。

畢竟從遼聖宗時期開始,遼國也重視海洋,甚至組建了一支海軍,加緊了與高麗和日本之間的聯繫。

高麗和日本也向遼國稱臣。

宋國雖然現在是東亞圈的老二,但也只是個老二,上面還有遼國威懾者。

再加上它對外擴張慾望不強,主要軍事力量也要放在對抗遼國和西夏上,造成對周邊國家很難形成像漢唐那樣的軍事威懾,自然也就不存在高麗和日本官方懼怕宋國。

沒辦法。

拳頭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不可辯駁的真理!

而就在趙駿已經開始為外貿佈局,南在廣州推動與中亞貿易,東在江浙推動日本高麗貿易,西在陝西推動河湟走廊絲綢之路貿易,西南在四川推動茶馬古道貿易的時候。

北面的遼國戰事,也漸漸開始進入白熱化。

從今年八九月份開始,遼興宗耶律宗真就開始調集人馬,聚集於遼國南京析津府,展開對宋國的武力威懾。

大宋也不甘示弱,以范仲淹為河北路經略使兼政制院候補同知,以位比副相之職,前往河北路調兵遣將,同時抽調西北軍精銳,趕往邊關,抵禦遼國可能會到來的南下入侵。

雙方對峙到年底,耗了三四個月,遼國這邊就有點頂不住了。

歸根到底,遼國的強盛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能維持住國家的秩序,其實主要是通過多次對外戰爭掠奪得大量的歲幣銀和絹帛,再加上屬國、屬部隨部所出,繳納貢賦。

他們每年的實際賦稅其實很少,一年財政收入可能也就一百來萬貫。以至於宋國每年幾十萬貫的歲貢,成為了遼國主要經濟來源。

花敵人的錢,武裝自己,然後威脅敵人,逼著敵人再給遼國上繳保護費,就是遼國乾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遼國治下的漢人賦稅反倒不那麼重要,導致遼國境內的漢人賦稅還挺低。使得後來宋徽宗時期,收復燕雲十六州,當地漢人害怕宋朝刮地三尺的賦稅,硬是拼死抵抗,造反起義層出不窮。

但同樣的,遼國由於經濟全靠宋國、屬國、屬部歲貢,一旦發生戰事,就逼著那些屬國、屬部多繳納貢賦,讓在遼國治下的女真部落苦不堪言,最終完顏阿骨打發動起義,滅了遼國。

因此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遼國的經濟其實非常脆弱,沒有戰事的時候還好,完全可以依靠歲貢和較低的賦稅維持。只要戰事打響,勢必造成內部存儲消耗加劇。

這種情況下,遼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儘快與宋軍展開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