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407章 你取我中

 說完,他指了指手裡的文章道:“你們聽這句……【必也如文武康成之無偏無黨,必也如黃農虞夏之不識不知,維時政寧道濟,俗美化淳,法雖立而不犯,刑雖設而不用,休哉!】”

 眾人聽到這,剛剛還有些昏昏欲睡的狀態一下子被這篇文章整醒了。

 三代君王一直是儒家夢想中的治世,這個考生用三代之例直接把題目給寫活了。

 什麼叫必也使無訟乎?

 這不就是嗎?

 而且此文理氣貫通,讀之朗朗上口,用典也很恰當,就是不知道點題如何。

 顧守元已經重新開始從第一個字再看一遍了。

 只見他口中緩緩念道:“訟有不待聽而自服者,為政者實使之然也!”

 “好破題!”

 “妙啊!”

 “故訟不待聽而自明也,聖人之言巧而變之,可謂靈變通順,實在是上好的破題!”

 顧守元通篇唸完感嘆道:“此文從破題、承題便解釋了無訟和朝廷用政的關係,起講說明無訟並非不要刑律,起比……”

 “全文秩序井然,層層相扣,對比整齊,文采斐然!真是這麼多年來,我看過的難得好文啊!”

 要是剛剛大家還是在拍主考大人的馬屁,但現在卻都是真心誇讚起這篇文章了。

 “我最喜歡裡面那句【若聖王有象魏之懸,而君子懷刑,小人畏法,即一時偶有猜嫌,亦即自知愧悔,而不欲訴於元后之庭!】”

 眾人聽了連連點頭道:“這句確實厲害。”

 別的不說,象魏一詞,估計就有很多讀書人搞不懂什麼意思。

 象魏是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一對高聳的建築,因其魏然而高,謂之魏闕。

 因為懸掛教令,故而謂之象魏。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聖明君主一樣在魏闕懸掛各種法令,讓君子知道犯罪就要被處罰,讓平民知道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人們即使出現一些失信猜忌之事,也會自覺後悔,而不會訴訟到君主設立的公堂之上。

 厲害。

 典出有故,且非無的放矢。

 句句切中要害,緊扣題目。

 這樣的文章還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