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孔子


  曲國,經過齊國連番的打擊,曲國已經是個不足兩百里的小國,爵位雖然沒有降為君,但已經是大國附庸。

   

   

   

   孔丘是曲國之中有賢名的人,他曾經在洛國學宮之中治學,論對《洛語》的理解無人能出其右。

   

   

   

   “洛侯,素王制定了天下的禮樂制度,於是有了邦周的五百年興盛。

   

   

   

   直到現在,只有洛國還恪守著禮樂,這就是洛國始終興盛的原因。

   

   

   

   但是您為什麼不在天下之中重新建立禮樂呢?丘不明白!

   

   

   

   只要天下人人都奉行禮,君主踐行仁,臣子踐行忠,天下不就安定了嗎?”

   

   

   

   這是孔丘對洛辭的發問,他很疑惑,他不理解,他從古人的典籍之中悟出了“仁”的道理,但是卻發現就連洛國都不去推行。

   

   

   

   於是他想要離開洛國,尋找願意接受自己學說的君主。

   

   

   

   “仲尼啊,您是大賢之人,《洛語》的王道會因為您而興盛,留在學宮之中吧,闡述您的仁道,洛氏會記錄下來,為您傳承下去。

   

   

   

   從三王五帝到如今已經兩千年,往後的世界還有無數個兩千年,您的學說如此瑰美而貼合人性大道,這是遲早都會興盛的學說啊,為何您一定要現在興盛它呢?”

   

   

   

   這是洛辭對他的評價,一個擁有崇高品德的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王道是有用的學問,仁義是應當被提倡的道理。

   

   

   

   但不是現在有用的學問,所以洛辭希望孔丘能夠好好的講學說寫出來,尋找傳承者,但不要試著去做官,因為那是註定失敗的。

   

   

   

   但是洛辭自己是洛氏之人,他知道即使千百年過去,素王也會一直關注著家族,所以洛氏嫡系向來做事以百年為計劃,乃至於為千年之後做準備。

   

   

   

   這是洛氏的底氣。

   

   

   

   但是孔丘即使再擁有高超的智慧,他也只是一個凡人,何談千年之後呢?

   

   

   

   於是孔丘離開了學宮,回到了曲國之中。

   

   

   

   當時的洛言還在晉國,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有些遺憾的問道:“父親,仲尼是五百年一出的聖人,您為何不將他留在洛國呢?

   

   

   

   或許邦周之後,仲尼的學說就要頒行天下了。”

   

   

   

   從洛休開始,洛國公室子弟,都是學術型的君主,所以他們能看到孔丘學說的珍貴之處。

   

   

   

   他不僅僅是對上古周禮的簡單復興,他的思想之中蘊含著一天下的精髓,那是目前所有思想中都沒有的。

   

   

   

   洛辭和洛言還準備將素王的學說給孔丘參考,希望他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寫出更精彩的理論。

   

   

   

   沒想到孔丘居然直接離開了洛國。

   

   

   

   洛辭笑道:“仲尼既然是五百年一出的聖人,難道有什麼人可以控制他的思想嗎?

   

   

   

   他是大賢之人,不論是順境、逆境,都是為他的智慧提供養分,等吧,他一定會回來的,洛國才是王道的樂土。”

   

   

   

   曲君同樣喜歡洛語之中所描述的王道,因為他一直在被臣子欺壓。

   

   

   

   他聽說孔丘曾在洛國學宮之中進學,於是邀請來問政,詢問怎麼樣才能振興國勢,興盛君主的權威呢?

   

   

   

   這正是孔丘所研究,笑道:“國君,很簡單,只要踐行素王之道就可以了。

   

   

   

   素王是三千年以來,最偉大的人,他的偉大不在於東征平亂,而是制定禮樂。

   

   

   

   這是足以讓萬世太平的制度啊。

   

   

   

   後人不去遵守,反而不斷地破壞,這難道不是最荒謬的事情嗎?

   

   

   

   周王室最大的四次衰落,分別是厲王、荒王、幽王、僖王時期,難道這些衰落,真的是上天不眷顧他們嗎?

   

   

   

   不是的,是因為他們肆意的破壞禮樂宗法制度,而產生的人禍啊。

   

   

   

   王室的興盛,都伴隨著禮樂秩序的重新構建,車輪只有在平坦的大道上才能跑動,這就是尋求大道的重要性。

   

   

   

   不論是洛文公還是洛宣公,都是加強了周天子的權威,讓諸侯們各行其是。

   

   

   

   齊桓公和管仲也是通過尊王攘夷,重新確立了宗法制度,才讓天下穩定下來。”

   

   

   

   素王之道,高深飄渺,而且洛國從未完全將素王之道公之於眾,直到洛明公作出《洛語》一書。